唐毓:36年计量坚守,以“毫米不差”守护油库安全
时间:2025-08-21 15:10:01 来源:新疆能源网
在城市边缘的喀什油库,55岁的唐毓用36年时光,在油罐与数据间书写着基层工作者的坚守篇章。这个看似平凡的计量员岗位,因他的执着与较真,成为油库安全运行的坚实“隐形防线”,而他手中的“接力棒”,也在岁月流转中传递给一代又一代年轻人。
唐毓查完油品密度后收拾密度计
日复一日的攀爬:用脚步丈量责任
油库的8个油罐,是唐毓工作中最熟悉的“老伙计”。每月,他雷打不动地对油罐进行攀爬计量。“油罐计量容不得半点马虎,每一步攀爬都得稳稳当当。”唐毓的话语朴实无华。盛夏时,油罐表面被烈日炙烤得滚烫,脚下的铁梯能烫得人直缩脚;寒冬里,寒风裹挟着油气扑面而来,手抓栏杆稍久就冻得发麻。但无论酷暑严寒,他总会准时出现在油罐旁,背着计量工具一步一步向上攀登,用双眼观察油位,用工具测量密度,将每一个数据精准记录在本子上。
唐毓在储油罐顶下量油尺量油高
四十万条数据:用较真守护精准
从最初的机械计量设备到如今的智能系统,油库的计量工具换了一代又一代,唐毓对“毫米不差”的追求却从未改变。早年全靠人工时,他拿着量油尺、密度计蹲在油罐顶上一测就是半小时,数据要反复算上两三遍才放心;后来有了新方法,他依然坚持“人机结合”,智能系统给出数据后,总要再用传统方法复核,生怕电子设备出偏差。“智能设备再先进,也离不开人的责任心。”36年来,经他手处理的计量数据超40万条,从未出现一次差错。这些精准的数据如同一把把标尺,守护着油库进货、储存、出库全流程,成为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。
正在指导班组员工查看油品密度及温度
手把手传帮带:让坚守精神延续
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唐毓更把“传帮带”当成分内事。36年间,他带过10多个徒弟,每个徒弟都跟着他爬过油罐、记过数百组数据。他带徒弟从不含糊,从安全装备穿戴规范到量油尺握持角度,从液面读数平视技巧到不同温度下的密度校准,每一个细节都手把手教、反复叮嘱。他有个泛黄的笔记本,上面记着36年的“计量心得”:雨天如何避免视线误差、低温时量油尺的伸缩系数、不同油品的液面张力差异……他不仅把笔记本复印给每个徒弟,更会结合实际操作逐条讲解:“新技术要学,但老底子不能丢,这些都是保命的经验。”
对徒弟的“不较真”,他从不含糊。有次一位徒弟急着完成任务,测量时少了一个复核步骤,唐毓当场让他重新操作,严肃地说:“数据错一点,可能就是几吨油的误差,咱们手上的工具连着责任,半点懒都偷不得。”如今,他带出来的徒弟个个成了岗位骨干,全都延续着“零差错”的纪录,“毫米不差”的较真劲儿也成了油库计量团队的传承基因。
岁月的勋章:用赤诚诠释坚守
如今,唐毓的手上布满老茧,那是常年握着计量工具、攀爬铁梯留下的印记;额头刻着皱纹,那是岁月在坚守者脸上写下的故事,也是他倾囊相授经验的见证。当被问起是否觉得工作枯燥时,唐毓笑着说:“干久了就有感情了。看着这些油罐安全运行,看着徒弟们能独当一面,心里就踏实。”这份踏实,源于对岗位的热爱、对责任的担当,更源于基层工作者最朴素的赤诚。
36年,从青年到白头,唐毓用日复一日的攀爬、一个个数据丈量着坚守的长度,也用师者的责任传递着这份精神,诠释着平凡岗位的不凡价值。他就像油库里的一颗“螺丝钉”,牢牢扎根岗位,默默发光发热,成为无数基层工作者的生动缩影。
(特约通讯员:王东民、马依拉・麦麦提艾力)